
点击上方 “晓敏青春说 ” → 点击右角“...” → 点选“设为星标 ★ ”天创优配

“儿子13岁的时候突然和我'分手'了”。
在最近热播的生活类综艺《我们的美好生活》中,明星 失落地讲起青春期的儿子,眼神里尽是难以掩饰的忧伤。

从前儿子总是缠着自己,连睡觉也要一起,甚至还把爸爸关在门外。
而13岁的时候,儿子却突然和自己“分手”,经常关着门躲在房间里,也不让自己靠近。

这句话就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千万个家庭的真实处境。
许多青春期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“断崖式分手”:
“12岁的儿子,上半年还可以亲脸颊,下半年连手都不让牵。”
“送孩子上学,分别的时候要抱一下,儿子却在叹息。”
“孩子8岁就开始不喜欢躺在爸爸妈妈旁边……。”

那些曾经无话不谈的孩子,为什么一到了青春期就变得疏远?

当严格管教遇上青春期
说起袁咏仪对儿子的教育方式,她曾多次在节目中坦言,自己是个相当严厉的母亲。
因为出身警察世家,她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比较严格,所以在她看来,用“藤条”管教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。
孩子不听话就要受罚,这是她坚信不疑的教育理念。

儿子也曾在节目中透露,小时候最害怕的就是妈妈生气时的眼神。
\"那种眼神让我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错的。\"

严格管教在孩子小时候确实见效,小孩子会因为害怕而服从,但这种方式却在青春期遭遇了最激烈的反抗。
进入青春期后,儿子开始拒绝与母亲交流,回家就躲进自己的房间,
甚至曾私下和爸爸说,想要“换一个妈妈”。

为什么青春期孩子的反抗会如此激烈?天创优配
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青春期是孩子的第二次心理断乳期。
他们开始挣脱父母的羽翼,迫切需要在心理上“断奶”,通过摆脱父母的控制来确立自我边界,通过反抗来宣告独立。
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一时期称为“心理断乳期”。
就像婴儿需要断奶才能学会吃饭,青少年也需要在心理上离开父母,才能成长为独立的个体。

遗憾的是,许多父母像早期的袁咏仪一样,把孩子的分离误读为“背叛”。
于是,家庭就变成了拔河现场——父母紧握绳索的一端,拼命想把孩子拉回自己的身边,孩子则在另一端奋力挣扎,想要逃向自由的远方。
这场较量双方都用尽了力气,但却没有赢家。

转变的智慧:从对抗到接纳
亲子关系尚未得到解决,学校那里又传来更糟糕的消息。
在某个寻常的下午,袁咏仪接到学校的电话,老师语气凝重地告知:
她的儿子近期在课堂上表现异常,不仅屡次扰乱秩序,甚至还骚扰同学,校方建议袁咏仪带着孩子去查一下是否患有过动症。
袁咏仪便听从学校建议,带着儿子去看了心理医生。
结果,医生的诊断建议却令她意外:
问题不在孩子身上,而在于袁咏仪的教育方式。
医生指出,袁咏仪在工作和生活中比较强势,每当孩子的意见与她相左时,都必须以她的想法为准。
这种长期压抑,导致儿子产生了强烈的反感,甚至不愿与她交流。
原来很多父母,倾尽全力给到孩子的爱,竟成了他拼命逃离的根源。

这次咨询成了袁咏仪育儿的转折点,她开始根据医生教的方法来调整自己。
比如凡事都会先问一问儿子的想法,在自己与儿子意见不统一的时候,也会先聆听完孩子的话,最后再作出决定。

有一次,儿子提出想养一只小狗。
面对这个请求天创优配,袁咏仪没有立即拒绝,而是耐心地讲解了养狗需要付出的时间、精力和责任。
为了让儿子真正理解养狗意味着什么,她带着儿子去了宠物店,并提出一个条件,“如果你愿意为这些狗狗清理粪便,我就考虑给你买一只。”
为了心爱的小狗,儿子乖乖照做了。第二天,袁咏仪又让他继续这项工作,儿子还是坚持完成了任务。
最终,在确认儿子确实具备责任心和耐心后,袁咏仪才同意他养狗。

在这场对儿子责任心的考验里,袁咏仪并没有进行单纯的说教,而是让儿子在行动中自己领悟其中的含义。
这样的教育,反而更能走进儿子内心。
于是,双方停止对抗,那些原本消耗在较劲上的精力,都转化成了各自成长的动力。
袁咏仪发现自己不再需要对儿子时时盯防、事事操心,反而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生活;
而儿子也在获得自主空间后,展现出更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。
他会自觉安排学习时间,认真对待自己选择的每一件事情。
如今,那个曾经想要\"换妈妈\"的男孩,会在社交媒体上主动分享与母亲的温馨合照。
照片里,母子二人笑容灿烂,眼神中满是亲密与理解。

这些转变之所以有效,是因为顺应了青春期孩子最核心的心理需求——自主感。
美国心理学家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,当青少年的自主需求得到满足时,他们会产生更强的内在动机,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从“被迫服从”到“主动承担”,这正是袁咏仪教育方式转变带来的根本变化。
当她停止用藤条和命令强迫儿子服从,转而通过养狗这样的实践来引导孩子理解责任时,儿子的内在动力被真正激发了。
他不是在完成妈妈布置的任务,而是在践行自己的选择。
当父母不再与孩子的成长需求较劲,家庭氛围就会变得轻松,沟通也变得顺畅。
就像袁咏仪和儿子的关系,从过去的剑拔弩张到现在的温馨和谐,正是改变,让亲子关系回到了最舒服的状态。

分手,是为了更好地重逢
其实,青春期孩子和我们的\"分手\",并不是真的要断绝关系,而是一种信号,告诉我们亲子关系需要重新定义了。
从袁咏仪和儿子的转变中,我们可以找到三个关键突破口:
1. 角色转换:从管控者到队友
聪明的父母懂得,青春期不是管教的结束,而是陪伴方式的改变。
就像袁咏仪学会的:在孩子需要时给出建议,而不是随时随地发号施令。
这种角色的转变,恰恰符合青少年对“被当作成年人对待”的渴望。
2.情感联结:在细节中积累信任
关系的修复不需要宏大仪式,而是在日常的细节中慢慢完成:
比如袁咏仪发现,当她停止突击检查儿子的手机,而是说“我相信你能管理好自己”时,儿子反而主动找她讨论如何合理安排使用时间。
日常生活中,我们不妨给孩子更多的倾听时间,不评判、不指导,只是单纯地倾听。
3. 课题分离:守住彼此的边界
这是最具智慧的一课,同时也是最难的一课——分清:
什么是孩子的课题?他的选择、他的朋友、他的梦想。
什么是父母的课题?我们的焦虑、我们的期待、我们的人生。
当我们完成了课题分离,就能从贴身照顾的养育者,转变为在孩子背后默默守候的陪伴者。
孩子在闯荡世界时,才会永远相信自己有一个地方可以回去。
这或许就是养育最深的智慧——我们倾尽全力,不是为了把孩子永远留在身边,而是为了有一天,能够好好地与他们告别。
而在每一次得体的告别背后,都藏着最深沉的爱。

如果孩子厌学、抑郁、沉迷手机
价值观偏差、亲子关系紧张…
可以添加老师,
我们会第一时间为您答疑解惑~
天盛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